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上一张 下一张
  • 1
  • 2
  • 3
  • 4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商学院 > 能源史话能源史话

难忘的石炭井矿区开发

拍摄于69年白芨沟矿区
 
谢成武,男,汉族,生于1932年6月,山东济南历城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4年毕业于淮南煤校,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
曾任淮南基建局第一、二建井处技术员,技术副主任;徐州建设局第一建井处技术副主任;石炭井煤建局(石炭井矿务局)工程科副科长、科长,石炭井建井公司副经理;煤炭部七十九工程处副处长,白芨沟矿副矿长、矿长;石炭井矿务局第一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宁夏自治区第六届人大代表;中国煤炭质量管理协会理事,宁夏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退休后任太西老年大学校长。
 
 
石炭井矿区是从1958年起开始投资建设的。当时石炭井这一片归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管辖,因地界问题,一开始成立的开发单位叫岱开煤田公司,具体负责矿区开发。1959年初宁蒙划界后,随即岱开煤田公司更名为岱开煤田建井公司,同年l2月撤销岱开煤田建井公司,成立了石炭井矿务局。煤炭部后来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公司,也叫西北煤矿托拉斯,具体管理石炭井矿务局、石嘴山矿务局、乌达矿务局。公司先在现大武口煤炭专科学校校址上的几间平房内办公,后搬到石炭井。
石炭井矿区开发很艰苦。当时到石炭井既无公路,也无铁路,没有电,也没有水。刚开始,矿区开发主要依靠两台240千瓦的锅驼机提供简单的照明用电和小水泵用电,而且是时断时续。直到1961年从石嘴山到石炭井的输电线路架通后,这种状况才得到了改变。我们刚到石炭井既没有办公用房,也没用居住用房,干部职工能在山坡上挖“地窝子”用于办公和居住。有时走着走着,一不心就掉到了别人的“地窝子”中,工作生活极为艰苦。那时建井工程主要靠人工,打井主要依靠钢钎、洋镐、铁锨等工具,劳动强度很大,建一口井往往要2-3年,施工中时常发生事故。在建石炭井二号井时曾经发生过因冒顶一次死亡3人的重大事故。矿区开发初期因公路铁路不通,采出来的煤运不出去。为解决这一难题,石炭井矿务局成立了铁路工程处,负责修建平罗至汝箕沟的铁路。当时高节同志带领我们沿石炭井沟口到汝箕沟勘线规划。l965年这条铁路全线通车,有效地解决了煤炭外运的问题。
起初煤炭生产主要依靠工人用钢钎、洋镐、铁锨采掘后,用人工往井上背煤,后期随着发展才逐步有了风钻、小绞车、卷扬机等设备。井下工作面起初用的是木支架,后来逐步发展成铁支架、液压支架、综采设备,生产条件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从煤层构造讲,石炭井矿区是一个高瓦斯矿区,那时煤炭开采技术水平也不高,生产中安全事故经常发生。每开采百万吨煤,往往要死亡十几个人。如石炭井三矿1968年发生瓦斯爆炸,一次死亡23人;石炭井二矿1978年发生瓦斯爆炸,一次死亡20人。直到80年代初期整个矿务局系统才开始真正狠抓煤矿安全生产,各矿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对煤矿安全设施进行了整治。通过整治百万吨煤炭死亡率明显下降,为此煤炭部于l983年在石炭井矿务局召开了煤矿安全生产现场观摩会,石炭井矿务局抓煤矿安全生产的经验得到了煤炭部的充分肯定。
1961年石炭井二矿移交生产,1966年石炭井一矿建成移交生产,一、二矿建成移交生产后,我就带建井队伍转移到了汝箕沟矿区。我们到那里后,先开发的是白芨沟矿,刚开始啥都没有,我们在那里筹备、建井,干部职工依然住的是“地窝子”。白芨沟矿建成投产后,因带家属流动不方便,我带的250多人就留在了矿上,1977年我当了矿长。
石炭井矿区是一个焦煤矿区,开采的煤主要供酒钢、包钢。由于煤的含硫量比较高,必须要精洗,所以才建的大武口洗煤厂。随着洗煤厂的建设,才陆续开始了大武口的开发建设。在60年代初,在建洗煤厂时,大武口这个地方还没开发,到处都是沙包,连一间像样的房子也没有。后来和高节同志开始规划、开发建大武口洗煤厂。开始做规划,像贺兰山路、青山路都是高节在这里带领我们搞的规划。修的这些路,从一开始的土路、石子路到后来的柏油路都是把一个个沙包铲除去掉修出来的。
当时,各矿的年开采量,服务年限都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如白芨沟矿原设计服务年限123年,石炭井一二矿的服务年限都在70-80年。但在后来的生产中,加大了开采强度,年产量增加了,服务年限也就相对缩短了。最早下马的是石炭井四矿,这个矿建了没几年.因煤质差,矿井地质构造复杂,开采成本太高就关停了。随后一矿、三矿于上世纪末相继破产关井,二矿至今还在生产。
石炭井矿务局从开始建设,到石炭井一、二、三、四矿,乌兰.大峰矿、白芨沟矿等相继建成投产,使其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了500万吨以上,当时在全国来讲也算是一个大矿务局。鼎盛时期有干部职工36000多人,最好的一年曾年生产过730万吨煤炭。石炭井矿务局成立初期,干部职工主要来自东北、安徽、陕西等地。后期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先后在宁夏银南地区、西海固地区农村招收了大批职工。这些职工到矿区后,都过着单身生活,后来成家后,家属也一并来到了矿区。当时矿区职工粮食实行定量供应,家属们大多是农村户,国家不供给粮食,致使职工居家过日子很困难。为解决职工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和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从1966年开始,各矿先后在石炭井沟口、平罗西大滩、崇岗乡境内兴办了各自的附属农场,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这些农场的兴办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职工家属的户籍(农业户)和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职工家庭提供了粮食、副食(肉、菜、蛋、水产品等)补助,稳定了矿区职工队伍。石炭井矿务局各矿兴办附属农场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煤炭部的肯定。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整个矿务局各农场年生产粮食达100多万斤,牛、羊、猪、家禽、鱼类的养殖初具规模,各种水果、蔬菜的种植极大地缓解了副食供给不足的的矛盾。1983年煤炭部在石炭井矿务局召开了煤矿办农场的经验交流现场会。
石炭井矿务局自成立至1988年局机关一直驻石炭井区,在我之前的几任局长都想把矿务局搬迁到山下,但都没有实现。1982年我从白芨沟矿到局里当第一副局长,同年接任局长,这个担子就落在了我的身上。从石炭井山上往大武口山下搬迁费了很大的周折。当时市上有一个矿井建设委员会,我是委员会的成员,我提出如果市上支持,石炭井矿务局就往山下搬迁。对石炭井矿务局往山下搬迁,有两种意见,一种支持,一种反对。最主要的是当时自治区的一些领导对石炭井矿务局的整体下迁都持反对意见。后来经请示煤炭部同意,市上按照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将现宁夏煤炭工业学校以南的大片荒地都给了石炭井矿务局,让我们自行规划建设。从1982年起,我们开始在大武口搞规划,首先建了12幢24户老干部住宅和老干部活动中心,把他们安定后,才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建设。1988年在办公场所及辅助设施建成后,局机关从石炭井搬迁至大武口。我从1988年起担任局党委书记至1994年退休。2000年,石炭井矿务局在公司制改革中,先改为宁夏太西煤炭集团公司,后合并到宁煤集团公司,最后成为神华宁煤集团的组成部分。

上一篇: 一个煤炭建井工人的记忆

下一篇: 中宁县碱沟山煤的发现及开采

协会简介 | 网站简介 | 相关法律 | 组织机构 |
Copyright © 2010-2017 宁夏能源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68号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号楼407室 邮政编码:750011 电话:0951-6971422 传真:0951-6971421
宁ICP备11000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