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上一张 下一张
  • 1
  • 2
  • 3
  • 4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商学院 > 能源史话能源史话

我记忆中的青铜峡水电站工程

毕世杰
在黄河中游青铜峡谷口处,横亘着一条总长693.75米、最大坝高42.7米的“长龙”,它就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这座始建于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的工程,是为了解决宁夏的灌溉和发电问题,也是国家送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的一份厚礼。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仍在忠诚地履行着它的职责:用黄河母亲之水,保证宁夏平原500万亩农田的灌溉和工农业用电问题,惠泽宁夏人民。
我是原水电部青铜峡水利工程局技术处秘书今年已78岁。因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我能了解青铜峡水电站筹建的情况,这些情况虽是53年前的事情,但在我脑海里总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1958年,自治区筹备工作委员会的汪锋、刘格平、李景林等领导上任后,意识到要尽快解决宁夏的灌溉问题。根据当时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把黄河治理好”的方针,他们向水电部提出在宁夏修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想法。水电部对此很重视,把这一重任交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很快,在三门峡工程局党委领导下,组成了青铜峡工程局领导班子,赵征任党委书记兼局长,原三门峡工程局一分局副局长李文为副局长,礼荣勋为总工程师。同时,由三门峡工程局抽调10余名技术人员以及工人、管理干部等300人,组建起了青铜峡工程局的基本队伍。
早在1957年,由国家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承担勘测设计工作的《黄河青铜峡规划报告》就已制定出来,确定枢纽工程灌溉、发电同期建设,装机26万千瓦,投资2.64亿元。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划转国家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8月该院提出初步设计报告,确定灌溉发电一期开发,水库正常高水位1156米,装机8台、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年发电量12.85亿千瓦时。
1958年6月下旬,赵征、李文、礼荣勋一行来到青铜峡,暂借驻地部队大院住宿和办公,招兵买马,开始工程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1958年8月26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它是黄河上继三门峡之后兴建的第二座水电站。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是保证河西唐徕渠的灌溉,第二期是保证河东秦汉渠的灌溉,第三期是截流。建设过程困难重重。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大跃进”时仓促上马的,加上地处西北的宁夏一穷二白,工程的艰辛可想而知。当时工地的生活条件极端困难,有时买不到蔬菜,吃饭时只好在饭桌上放上一大碗盐水,大家吃几口饭,用筷子沾点盐水来下饭……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一心一意想的是工程能早日上马。
1958年工程开工初期,职工和民工总数约1.1万人,1959年施工人员达2万余人(包括民工)。宁夏举全区之力,从12个县(市、区)先后动员了1.8万多民工,他们自带干粮、工具,来青铜峡参加会战。由于缺乏水工机械,河床截流和第一、二、三期施工围堰等,都是采用宁夏人民几千年来与黄河水患作斗争中用的草土围堰。开挖基坑、出渣、骨料筛分冲洗、运输、混凝土拌合等,大部分都用原始工具——锹、镐、背斗、扁担、木杠、架子车等,采用背、挑、抬、扛等进行施工,真正是人海战术。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在灌溉与发电并重的指导方针下进行的,每年5月1日至10月1日是宁夏引水灌溉季节,工程施工期间,还要千方百计保证灌溉引水。设计中大坝的轴心线正选在唐徕渠、秦渠、汉渠3个渠首的进水闸口,在引水灌溉季节,基坑无法施工,灌溉后10月至次年4月正是严寒季节,时间短、任务重,开挖任务尚未完成,又要重新恢复渠首放水灌溉,连续反复修、挖,给组织施工、进度安排造成很多困难。
即便如此,工程的建设者们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在1960年2月24日取得截流的决定性胜利,抬高水位引水入渠,结束了2000多年来宁夏无坝引水的历史,保证了宁夏灌区的灌溉用水,免除了渠道岁修繁重的人力、物力负担。
然而1960年又遇“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资金和物资供应十分紧缺。1961年,全国水电工程刮起下马风。为保证工程不下马,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始精简人员,民工几乎全部返回原籍,正式职工也精简了1000多人,最终只留下4000多人。与此同时,从1960年10月起,青铜峡工程局抽调一部分人在青铜峡黄河两岸开荒种地,一口气开垦了6个农场,垦荒种地9000多亩,种粮、种菜、养牲畜,使全局职工度过了困难时期。
当时留下的工人中90%都是一级、二级工,即大多是最基本的工人。除宁夏人外,浙江、福建、四川、山东、河南等外地人占了很大比例。当时住宿条件也很简陋,住窑洞和用干土打起的房子,即“干打垒”。
困难在施工中如影随形。工程所用的设备、材料物资量大,宁夏几乎都没有,基本全是水电部从全国调运,包括钢材、水泥、木材等。有一年我到东北某地等了两个月拉木材,但对方不给装车,当时物资太紧张了,没有国家分配的指标,根本弄不来。
苦难没有挡住建设者们前进的步伐。1967年,第一台机组发电。这台机组是四川鱼嘴电厂下马的设备,装机容量是2.2万千瓦。第一台机组发电时,为了邀请水电部领导前来剪彩,我发电报、打电话,没人理解,由于当时“文革”已开始,全国在建的五六个水电站都已停工下马,水电部的人不相信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能发电。最终经多次联系,水电部才决定派一人前来剪彩。当来人看到机组真的能发电时,连声称赞:“你们真不简单!”
1978年,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至此,这个总装机容量30.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3.55亿千瓦时的水利枢纽工程,终于施工完毕,开始造福宁夏人民。
电力促工业发展

西安电力、水电设计院的领导专家在宁夏青铜峡水电站检查指导工作
6月18日,本报“红色印记”特别报道组前往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经过厂区的两道设防,采访车驶进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入口的墙壁上“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青铜峡水电站”的标志映入眼帘。由于没有介绍信,记者一行无法进入水电站的内部。
临近中午,从水电站工作区不时走出一些工人。负责机组检修的林师傅告诉记者,4月份完成对1号机组的技改,完成后机组装机容量从原来的3.6万千瓦提高至3.8万千瓦。随后,将对8号机组进行技改。
据悉,受当时设计制造安装水平落后和多泥沙河流运行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影响,青铜峡水电站存在着大坝裂缝、泥沙淤积和自动化水平低等安全运行缺陷。2005年6月,黄河水电公司启动了青铜峡水电站技术改造前期工作。2006年9月,水电站全面技改项目通过核准,工程总投资6.7亿元。全部机组技改完成后,青铜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会全面提升。
自1976年青铜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到1978年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到宁夏的工厂和农村,推动了宁夏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从1967年到2002年底,全部9台机组共发电293亿千瓦时,产值达20.5亿元。电力的发展推动宁夏工业的发展,青铜峡铝厂、宁夏水泥厂、宁夏石油化工厂相继建成,青铜峡铝厂更成为全国八大铝厂之一。工业对宁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01年的33.7%提高到2008年的48%,贡献全区60%的税收,工业成为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预计到2012年,宁夏工业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
(本文由新消息报记者焦小飞根据本人口述整理)
 

上一篇: 一个煤炭建井工人的记忆

下一篇: 我的煤炭生涯

协会简介 | 网站简介 | 相关法律 | 组织机构 |
Copyright © 2010-2017 宁夏能源协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68号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号楼407室 邮政编码:750011 电话:0951-6971422 传真:0951-6971421
宁ICP备11000208号-1